双碳如何从目标到行动,专家达成如下共识

创建时间:2023-10-26 12:00

 

中国应将低碳经济立国作为国策,在双碳领域建立国际影响力

榜单封面。获取完整报告,请点击下方链接下载:《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暨双碳领导力榜(2023)》

 

文 | 韩舒淋

编辑 | 马克
10月20日,“2023《财经》碳中和高峰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发布会”在京举办。
2023年,在更加复杂的国际政经形势下,应对气候变化是东西方共识的核心议题,但能源危机阴影并未散去,相关新能源产业上的贸易争端也日益凸显。此时正值中国的双碳国家目标提出三周年,与会嘉宾就相关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财经》杂志社副社长、《财经十一人》董事长刘霄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这不啻为新一次工业革命。新工业革命的结果,必将改变世界格局,决定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未来影响力。在这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期,中国应明确的、坚定的,将低碳经济立国作为国策。
《财经》杂志社副社长、《财经十一人》董事长刘霄
中创碳投董事长唐人虎在开幕致辞中强调,过去三年受疫情、俄乌冲突、能源危机等事件的影响,许多人质疑碳中和还做不做。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一定是螺旋式、波浪式的上升,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榜样的力量、数据的力量。

中创碳投董事长唐人虎
第28次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8)将在11月30日召开,此次大会将首次“全球盘点” 《巴黎协定》实施情况。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对外应强调自己在新能源产业上的斐然成绩,及其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贡献,对内应加快化石能源的提质增效有序退出。
潘家华表示,按照现在全球气候盘点方法,中国的优势没展现,劣势被放大。潘家华建议,对于《巴黎协定》下的全球盘点,中国不能简单跟进和被动防范,需要伸张发展和气候的双重道义。要反对发达国家一方面以气候道义的名义施压中国,一方面又以“供应链安全”的名义对中国新能源设备施加贸易壁垒。与此同时,国内必须聚焦化石能源的提质增效有序退出,能源安全、CCS(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碳汇都不是继续维持化石能源现状的理由。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发言中分享了“双碳”设计中容易发生的误区和碳监管的挑战。仇保兴强调,“双碳”的制定和监测没有捷径可走,除了要更新固有知识、打破固有利益之外,还要有更多主体的参与和更科学的监管,排除伪减碳、虚减碳、漂绿、碳数据造假等干扰,这是长期斗争,但也蕴藏着新的产业机会。
仇保兴表示,减碳不能全部依赖外包,购买绿电和CCER只能作为补充和保底。对于植物碳汇的潜力,植物形成碳水化合物时水利用率一般为千分之一左右,因而严重受制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仇保兴认为,可通过利用海洋生物、在沙漠戈壁滩铺设太阳能光伏板等方式来固碳。同时我们应充分利用氢化合物储能、分布式储能、抽水蓄能等各类储能方式。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
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在主旨发言中强调了节能的巨大价值,他指出,节能是“第一清洁零碳能源”,是能源转型的首要命题,是现实可行、投资少、见效快的关键举措,是把握应对气候变化主动权的重要抓手,必须采取断然措施来保证做好节能工作。未来三年,应争取把能源消费增速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
吴吟表示, 中国在节能方面潜力巨大,2021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4倍,是美国的两倍多,是德国的三倍。目前中国“节能优先”方针的基础还不牢,在基层和民众心中扎根还不牢,现状与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差距甚远。中华民族的节能文化亟待培育。

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园教授郑新业在发言中强调了市场机制和稳定预期对能源投资转型的重要性。他表示,在能源领域,重大的政策宣示会影响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这种影响能够产生的前提是预期承诺可信。因此,中国的“双碳”承诺本身,就是重要的零成本能源政策,能够影响企业投资行为。郑新业提醒,政策不能“翻煎饼”,否则政策的不确定性会严重干扰大针方针的预期效果。
对于新能源的波动性、不确定性给系统带来的挑战,郑新业强调应该更多地通过与市场激励相容的机制来解决。在他看来,当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新能源发电企业又无法提供“标准电”时,可能是电网平衡、新能源发电企业自平衡或者在市场上寻找其他电源来帮助平衡,从而保证输给电网的是“标准电”。具体如何选择应该交给市场,政策不应该只支持某一种选择,这会导致其他选择不可行。“有的时候政策要退坡,多就是少,少就是多,多给市场选择”,郑新业强调。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园教授郑新业
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女士在主旨演讲环节指出,企业是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推动力,创新的市场机制,能够推动企业迈向双碳目标。
李婷表示,全球企业双碳行动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企业的低碳行动不光是在承诺自身的时间表,还在脚踏实地推动绿色低碳产品开发和推广,绿色低碳产品正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并逐步实现成本降低。同时,不管中国还是从全球范围来说,政策、市场、金融都在协同发力,稳步支持企业深度降碳。从市场来看,下一步,正是需要协同增效、全链条联动,才能突破瓶颈、实现深度减排,这一趋势现在正在逐渐形成,而且会越来越明显。未来,企业的行动会进一步升级,绿色市场也会进一步提速。其中,有三个趋势值得关注,一是全价值链的传导,二是全供应链的覆盖,三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
波士顿咨询(BCG)全球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周园在主旨演讲环节指出,中国为全球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新能源产业规模,但国际话语权仍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中国下一步的重要目标,应当是如何在双碳领域建立国际影响力。
周园发现,虽然中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庞大,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瓶颈,例如氢能与锂电池成本过高、新能源电力供应不稳定、储能与能源互联网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质量、传统能源的搁置成本等。她认为,中国为此应当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为中小企业搭建平台、去除壁垒、鼓励创新,加强绿色金融领域的系统性建设。

波士顿咨询(BCG)全球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周园
企业是减碳的主力军,中信股份投资总监梁惠江在主旨演讲环节介绍,在双碳工作上,中信集团创新编制了“碳损益表”,以缓解碳外部性问题。按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信集团在这三大财务报表之外,还编制“第四张表”——碳损益表,宏观上以投入产出来真实度量碳排放产生的整体效益,微观上以收入成本来真实度量碳排放产生的企业效益。
梁惠江表示,双碳已成为全球新的价值共识,中国已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双碳”将深刻重塑全球产业链。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也应是服务双碳目标的主力军。“双碳”目标为中信发展战略赋予了新的内涵,是国有企业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绿色成为中信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中信股份投资总监梁惠江
“《财经》碳中和高峰论坛”由《财经》杂志和旗下的商业报道主力平台《财经十一人》、以及国内领先的碳中和综合服务机构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这是该论坛连续第三年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双碳三周年,从目标到行动。
与前两届一样,主办方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和《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主办方今年还首次颁发“碳中和标杆企业”、“碳中和突破企业”两个奖项,分别有8家和4家企业获奖。
 

 

收藏

相关文章

感谢您对晚点的喜爱,您可扫码关注公众号,我们将为您推送每日新闻要点及最新报道

您可扫码关注公众号,我们将为您推送每日新闻要点及最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