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市公司碳榜单发布,碳中和领军企业市场表现远超大盘(附报告全文下载链接)

创建时间:2023-10-21 12:30
 

8家公司荣获“碳中和标杆企业”,4家公司荣获“碳中和突破企业”称号

 

文 | 《财经》杂志 & 中创碳投联合团队
10月20日,《财经》杂志在京举办第三届“碳中和高峰论坛”,并在论坛上发布新一年度的上市公司碳榜单。
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经三年,这也是《财经》杂志、《财经十一人》、中创碳投第三次联合发布碳榜单。三年来,上市公司碳榜单持续改进、扩容。在制作榜单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众多企业在碳中和议题上的雄心与软肋,成就与困难,积极进取与踌躇不前……
一些企业和读者会问:“这个榜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只盯着上市公司?”“做这个榜单有什么意义?”“你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似乎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榜单封面

获取完整报告,请点击下方链接下载:《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暨双碳领导力榜(2023)》
 
 

请听我们一一道来。

碳榜单是做什么的,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张可以概览中国碳中和事业的地图,也是贯穿中国碳中和进程的晴雨表。
我们从几千家上市公司中不断筛选,最后聚焦到八大高耗能行业中100家碳排放最多的公司,以及六个高影响力行业中200多家最具代表性的公司,将其作为跟踪评价中国双碳进程的标尺。
从这个系列的榜单中,读者可以看到:该年度哪100家上市排放量最高,换言之,哪些企业对中国实现碳中和最为重要(《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总量榜》);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这些企业面临多大的压力(《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碳效榜》);以及,这些企业在减碳上付出了多少努力(《中国百家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
高碳排放的企业大多集中于产业上游环节,而中国经济的中下游,还分布着大量自身排放量不高,但具有强大带动力的企业,它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影响着海量C端用户的认知,在减碳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榜单目前覆盖了六个重点行业:汽车与动力电池、互联网、食品饮料、房地产、银行、证券,明年将继续扩容至新能源等行业(分行业《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
为什么只看上市公司?
同样是减碳,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最大不同是:中国减碳的绝对大头在工业领域,西方发达国家则是工农业和生活领域并重。中国是世界工厂,工业不仅服务本国,还服务全世界。
总的来说,中国的减碳重心在B端。企业,尤其是企业中的精华——上市公司,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当然,上市公司的数据更加公开易得,也是不容回避的客观因素。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气候变化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全球变暖将带来巨大危害,减排刻不容缓”……类似的话语我们说了很多,听了很多,但走心的并不多。无数的企业,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件事情与自己有关。
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不断地发声、追问。正如威斯敏斯特教堂石碑上的那段话——曾经幻想着改变世界、改变国家,乃至只是改变家庭,却发现都无法做到,但或许,如果从一开始只是改变自己,或许能影响到家庭,继而为国家做一些事情。最后,谁知道呢,我们甚至可能改变世界。
我们也深知,碳中和这件事不能是空中楼阁,需要考虑经济性,用商业的力量去推动,在这一过程中,新思想、新技术、新产业、新的商业模式将层出不穷,这也正是我们密切关注的方向。

事实上,《财经》产业研究中心的研究已经表明,如果把在碳中和领域表现优异的领军企业做成一个指数,其市场表现远超大盘。

 

 

碳排放“百大”的进步与踌躇
今年的碳排放榜单依旧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高耗能行业。其中,化工行业碳排放计算复杂,难以掌握估算偏差,因此仅考虑自行披露碳排放数据的企业。
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2022年中国碳排量约为110亿吨。而百家上榜公司2022年碳排放量合计50.46亿吨,接近全国当年排放量的一半。
电力、水泥、钢铁是组成榜单的三个主要行业,合计有69家企业上榜,碳排放加总分别达到21.99亿吨、9.85亿吨、6.25亿吨,合计占榜单总排放量的75.48%。
2022年度,碳排放量最高的企业是国电电力,排放了3.79亿吨二氧化碳。13家排放在1亿吨以上的巨头,合计碳排放达到26.15亿吨,占比超过榜单总量的一半(51.8%)。

 
今年,“碳效”榜替代了“碳强度”榜。原先采用的“碳强度”是指每单位营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越低越好。而“碳效”则是指企业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所对应的营业收入,越高越好。
2022年度,所有上榜企业的营业收入合计达到20.52万亿元,榜单平均碳强度为2.46吨/万元,平均碳效0.41万元/吨。
碳效榜排名靠前的企业主要来自于建筑、通信、石化三个行业。2022年度碳效榜的榜首为中国建筑,其碳效为8.76万元/吨。

 
而总量榜中的主力——电力、水泥、钢铁三个行业平均碳效分别为0.07万元/吨、0.08万元/吨、0.32万元/吨,均低于榜单平均值。
其中,电力行业所包含公司数量在上榜上市公司中占比最大、行业碳排放总量最高,但其行业平均营收碳效始终为各行业最低水平。不过,近三年,电力行业的碳效逐渐上升,火电价格的上涨则是营收碳效提升的主要推动因素。
2022年榜单中,电力行业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平均占比14.21%,相较于2021年小幅增加0.22个百分点,对比《“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左右”的目标,仍存在5.79%的较大差距。
受房地产下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钢铁、水泥行业在2022年度产量下滑,价格下跌。这两个行业上榜企业的碳排放总量虽然同比下降,但是价格波动的影响大于减碳成效,平均碳效最终均同比下降。
综合来看,各行业减碳的经济压力不同,电力、水泥、钢铁这三大排放主力的压力较大。在此情况下,百家上市公司在减碳上的表现如何?我们从十大议题考察企业的“双碳领导力”,按分值高低划分为从“卓越”到“一般”的五个等级。
2022年度,百家高碳排放公司的表现等级仍然以“良好”、“中等”为主。不过,最末的“一般”等级数量大大减少,“优秀”等级明显增加。
此外,百家公司在多数议题上的均分较上一年度有所提升。整体来看,高碳排行行业主体在双碳议题上的表现逐渐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度,百家上榜公司中有58家主动披露碳排放数据,较去年增加15家,高碳排放企业的数据披露意识有所提升。其中,A股上市公司披露占比约33.90%,虽然仍远低于A+H上市的91.76%和H股上市的94.12%,但较三年前的7.84%有了显著的进步。
从披露碳排放数据的范围来看,大多数企业选择只披露范围1+2排放,仅宝钢股份、中国移动、中电控股、复星国际四家企业披露了部分类别的范围3排放。此外,受产业链下游企业影响,钢铁企业更多地关注自身碳足迹。在27家披露产品碳强度或碳足迹的企业中,钢铁企业占37%。
2022年度,百家企业中提出减碳目标的超四成,已由去年的29家增加到41家,覆盖的碳排放规模达22.51亿吨。但与此同时,仍有超过公司数量一半、超过排放总量一半的上市公司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减碳目标。

2022年度,百家高碳排放上市公司中,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建立碳管理团队,并使得碳排放管理趋于规范和高效,但仍亟需建立以降碳为方向的考核奖惩机制。同时,越来越多公司开始研究双碳形势,着手制定低碳战略,但目前主要关注自身,对价值链减排的关注度不高。

 

 

六大重要行业的表现
针对双碳领导力榜单,我们正逐步构建“1+X”体系。其中,“1”为主榜单,评价中国排放量最高的100家上市公司,即前述碳排放榜单中的公司。“X”为分行业榜单。
2023年,我们评价了食品饮料、汽车与动力电池、互联网、银行、证券、房地产六个行业的头部上市公司。以下是各行业评价结果:
食品饮料
食品饮料是今年新增的行业,其上接农业、涵盖制造业两大高碳排放行业,且直接面向广大C端消费者,对普及绿色低碳理念可谓得天独厚。
我们选取2022年营收靠前的30家上市公司,涵盖白酒、非白酒(啤酒)、饮料乳品、食品加工等食品饮料二级分类行业(参考申万行业分类)。
其中,蒙牛乳业和伊利股份2家公司获得“卓越”级别。此外,获得“优秀”级别公司有5家,“良好”级别公司15家,“中等”级别公司8家,没有公司获得“一般”级别。
 

 

汽车与动力电池
近年来,新能源车异军突起,汽车行业(含动力电池)在不景气的宏观环境下成了为数不多的亮点。电动车、锂电池、光伏组件取代服装、家电、家具,成为中国出口的“新三样”。
但另一方面,以欧盟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出口目的地政府,已经出台,或正在制定一系列碳足迹管理法规,迫使汽车行业提高对碳足迹的管理。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今年,我们也将动力电池行业的头部上市公司纳入榜单。
2022年度,吉利汽车、宁德时代、广汽集团获评“卓越”等级。此外,有3家公司获评“优秀”,7家公司获评“良好”、12家公司获评“中等”、4家公司获评“一般”。
 

 

互联网 
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亿元,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同比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5%。数字技术在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推动各行各业深度减排具有巨大潜力。
今年,我们纳入在美上市的中资企业,关注对象依旧是主营业务为信息技术等、并发布ESG、CSR等报告的上市公司。
2022年度,阿里巴巴、腾讯控股和百度集团继续保持“卓越”。“优秀”等级有4家,“良好”等级9家,“中等”等级13家,仅1家为“一般”等级。
 

 

金融
金融支持是实现碳中和不可或缺的力量。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业务迅速发展。
截至2022年12月,中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已达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存量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投向结构较2021年更加均衡和多元化。
2022年,中国境内外贴标绿债发行量为15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1万亿元),同比增长35%。按符合CBI(气候债券倡议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定义的绿色债券计,中国在2022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市场。
我们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参考申万行业分类)中各选取主营业务在境内,营收排名靠前的30家上市公司。
与其他行业相比,商业银行整体表现水平更高,2022年度,商业银行表现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业务持续增长,信息披露逐渐完善。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自身碳排放核算、减排方面仍然十分不足。
2022年度,多家商业银行跻身优秀及以上等级。以中国银行为首的6家银行获评“卓越”等级,较去年增加4家。沪农商行、兴业银行等16家银行获评“优秀”等级,较去年增加3家。2022年度,“良好”等级的商业银行从13家减少至5家,“中等”等级从2家增至3家,无“一般”等级。

 
2022年度,证券公司中仍然只有兴业证券一家表现“卓越”。“优秀”等级7家,“良好”等级10家,“中等”等级6家,“一般”等级高达6家。
 

 

房地产
房地产以其销售额和产业链带动力而言,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大行业。过去两年,中国房地产业经历了巨大动荡,行业重新洗牌,格局重塑。但面向未来,一个绿色低碳的房地产业,或许将迎来新的黄金时代。
2023年,我们选取申万行业分类中隶属于房地产开发业,且2022年度营收排名前30的内地房地产上市公司。
2022年度,远洋集团、中国海外发展、万科获评“卓越”。“优秀”等级10家,良好等级9家,“中等”与“一般”各3家。
此外,旭辉控股集团、金科股份,在2021年度的榜单中分别位列第6名、第23名,等级分别为优秀、中等。但2022年度,旭辉控股集团暂未发布完整的年报及ESG报告,金科股份虽然发布了年报,但在环境信息部分并未披露实质性内容,因此将这两家公司标注为“无法评价”。
 
 

 

12家企业获奖,碳中和领军企业市场表现远超大盘
今年,我们在百家高碳排上市公司获评“卓越”级的公司中,选择得分最高的两家公司,授予“碳中和标杆企业”奖;在六个行业榜单获评“卓越”级的公司中,各选择一家得分最高的公司,授予“碳中和标杆企业”奖;同时,在所有行业中,选择4家和上年相比进步最大的公司,授予“碳中和突破企业”奖。
这些标杆企业和突破企业,正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先锋和基石,它们分别是:
碳中和标杆企业:宝钢股份、中电控股、蒙牛乳业、阿里巴巴、远洋集团、吉利汽车、中国银行、兴业证券。
碳中和突破企业:山东钢铁、北京银行、招商蛇口、理想汽车。
《财经》产业研究中心总监刘建中在10月20日的论坛上介绍说,《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中,评级为“卓越”和“优秀”的企业是真正重视碳中和并且把碳中和落到实处的企业。它们有以下共性:社会责任感强、管理健全、经营稳健、生命力顽强。
关于“生命力顽强”这一点,他解释道,从评选结果看,这些真正重视碳中和的领军企业往往规模较大、经营稳健、知名度高。经济有高峰有低谷,在经济周期下行,在行业最困难的时候,这些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等帮助,因此更能熬过冬天,穿越周期。
《财经》产业研究中心不久前做了一项研究,把碳中和领军企业作为一个指数标的放入股市,回测其最近5年(2019-2023)的市场表现,结果显示该指数的市场表现远超大盘。港股企业构成的指数累计涨幅超越恒生指数36%,A股构成的指数累计超越沪深300指数65%。
当从A股标的企业中剔除银行和券商之后,剩余企业构成的指数五年累计涨幅超越沪深300指数136%。
刘建中说,这项研究表明,重视碳中和的企业都是优质企业。投资这些重视碳中和的企业,不仅可以为碳中和事业贡献力量,而且投资收益也相当可观。

 

收藏

相关文章

感谢您对晚点的喜爱,您可扫码关注公众号,我们将为您推送每日新闻要点及最新报道

您可扫码关注公众号,我们将为您推送每日新闻要点及最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