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咨询周园:地方政府实现双碳面临四大核心挑战
11月17日,在《财经》杂志主办的“碳中和高峰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发布会”上,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周园指出,从该公司协助地方政府推进双碳的多个案例经验来看,目前政府主要面临“城市战略未明确、减碳方案难制定、减碳增长难两全、公众参与待调动”四大核心挑战。
自去年9月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波士顿咨询已在国内落地了几十个低碳相关项目,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近1000个相关项目。
“很多地方政府内部对双碳、减碳认识模糊,关于谁来主管、推行,如何衡量思想并不统一,未能结合自身禀赋和挑战,明确城市的绿色发展战略。”周园表示,其次地方政府碳基线核算的方法、边界、口径等尚未一致,且底层数据不可得、不完整、不统一,要在此情况下进行精细化考量存在很大挑战。举例来说,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帮助国内某城市制定减碳行动方案时,发现区政府并没有掌握城市能源消耗数据。
针对上述问题,周园认为,地方政府在面对数据模糊且口径不统一的情况,应先按照终端用能部门构建碳排基线,确定核算口径及范围;其次设置不同情景测算减碳成本,制定出最优的行动计划,从城市实际出发,而非过于激进地提出减碳目标,
如何在减碳背景和经济增长之间取得平衡?这也是目前地方政府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一般来说,地方推进双碳时会带来一定成本,主要指制造业外迁,强制节能增效尤其是高耗能产业流失等传统减碳举措对当地GDP造成冲击,影响经济发展。
在周园看来,地方政府除了做“减法”和考虑减碳成本,挖掘绿色经济做“加法”也是非常必要的。
“本地产业如何升级、绿色产业如何研判,这块有非常多的机会,尤其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流城市。”周园表示,绿色经济其中最核心的是绿色智造,包括清洁能源节能制备的制造,氢能、生物质能、光伏技术、储能等绿色科技的应用,以及绿色专业服务。
周园认为,虽然中国企业的规模已经足够大,但是标准仍在发达国家手里。目前全球进入低碳发展阶段,正是中国掌握时代话语权和标准权的好时机。“通过政府、企业,包括这些服务行业共同的努力,打造可以被世界认可的中国标准,绿色服务业将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作用”。
为了培育这些新的低碳、绿色企业和服务业,政策要进一步完善赋能保障体系,这包括减碳量化工具、减碳实施路线图、组织及管控制度以及绿色动员推广这四类重要工具。
“除绿色经济以外,智能经济、数字经济这两个绿色且高精尖的行业也是适合一线城市去思考的,总体看来盘子非常大,地方政府的增量颇有空间”。周园表示。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挑战巨大,这需要能源端、企业端、政府端、金融端以及个人端多方参与,合力推动低碳经济转型。
目前看来,国内公众对于减排政策的积极性并不高,需要政府的进一步调动。周园指出,波士顿咨询在国内调研时发现,公众并不愿意为双碳目标付出溢价或承担不便利。
这主要由于中国为主动达峰,并非处于自然达峰状态,双碳目标主要由自上而下的压力来推动。国外情况正好相反,欧洲很多发达国家是在自然碳达峰状态下提出低碳目标,主要由民众自下而上去推动,消费者通过是否买单来推动企业减碳。
自然碳达峰状态,要求经济及人口增长、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指标达到一定条件:即人均GDP达2万美元、城镇化率超70%、服务业占比70%以上,固体燃料占比低于50%,液体燃料占比低于40%。
中国去年人均GDP为1万美元、城镇化率60%、服务业占比55%,固体燃料占比80%,还远没有达到自然达峰状态。除了主动达峰的难度大,中国从达峰到中和30年过渡时间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后者一般需要约40-70年的过渡期,60年为平均水平。
碳中和也将对全球产业格局带来深刻变革。2021年3月,欧洲议会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议案。欧盟碳关税 “箭在弦上”,这可能将对中国高碳产业带来冲击。
周园认为,碳关税的压力会非常快的传导至国内企业。以钢材行业为例,目前欧盟进口钢材有40%为中国出口,中国钢材企业的碳强度为每吨钢2万吨碳排放,而美国每吨钢仅有1吨的碳排放,中国企业将为此缴纳高额碳关税。经测算,实行碳关税后,钢材行业平均利润率将下降40%。
“以前中国很大的出口优势是成本优势,在碳关税之后出口企业的成本优势会荡然无存。相反,欧洲企业在过去十几年中培养的低碳竞争力很可能会取代我们的低成本竞争力,会对国内的出口型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冲击。”周园进一步解释称。
同时,由于中国的经济和绿色能源的发展程度倒挂,未来会加剧东、西部各省的生产成本分化,重构经济及产业格局。
以下为周园演讲精选内容:
感谢《财经》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和各位专家交流中国的碳减排道路。波士顿咨询是全球一流的管理咨询公司,我们在全球有来自50多个国家,2万多名咨询顾问,做的范围很广,从战略到企业运营,到全球化、数字化等等,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全球500强里面80%都是我们的客户,所以基本上在全球每年有4000~5000个客户,都是各行业的领先企业,扮演着一个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角色。
在减碳的课题上,十几年前我们就开始跟一些国际企业,尤其是欧洲企业,有非常多的ESG方面的合作项目,截至目前做了将近1000个减碳相关项目。去年9月之后,中国政府、企业把低碳提到了日程上,我们目前在中国也做了几十个低碳相关的项目。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减碳道路的思索。波士顿咨询也是本次格拉斯哥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唯一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之前也帮他们准备了很多全球气候的议程。
欧洲的很多国家,发达国家是在自然碳达峰的情况下提出低碳的。什么叫自然碳达峰,一般是人均GDP2万美金,城镇化率超过70%,服务业占比70%以上,固体燃料占比低于50%,液体燃料占比低于40%,这是一个最低限度。
中国去年人均GDP为1万美金,只有他们的一半;城镇化率是60%、服务业占比55%,固体燃料占比80%,其实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自然达峰的状态。去年9月份我非常震惊,中国确实是下了非常大的决心要实现主动达峰。
从2030年达峰到2060年中和,中国只有30年的时间,这其实是极其激进的时间段。全球发达国家基本上40-70年,60年是一个比较标准的时间段。
刚刚柴主任也谈到了碳关税的压力。我认为,碳关税的压力不只是对其他国家,它会非常快的传导至国内企业。以钢材为例,欧盟进口钢材市场40%是中国的出口,这40%里面中国钢材企业的碳强度非常高,每吨钢是2万吨的碳排放,而美国是每吨钢仅有1吨的碳排放。
所以我们的碳强度非常高。以前中国很大的出口优势是成本优势,那么在碳关税之后,这些钢材出口企业的成本优势会荡然无存,经我们计算企业利润会下降40%。相反,由于欧洲早已自然碳达峰,欧洲企业已在过去十几年中培养了低碳能力,所以这种低碳竞争力很可能会取代我们的低成本竞争力,会对国内的出口型的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冲击。
那么是不是企业不出口就没问题?目前国内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现在的碳交易价格非常低,2020年是每吨49元人民币,我们预测在全球2030年将为每吨525元人民币,未来碳交易价格有极其大的上升空间。中国现在这个阶段提出双碳目标,就是为了要对接国际标准,所以我们一定会在价格上越来越跟上。因此哪怕我们的企业只在中国市场不去欧盟,国内的碳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有重大改变。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中国的经济和绿色能源的发展程度倒挂。越发达的省份,东部省份绿色能源的可得性和价格性越差;反而西部省份,绿色能源的价格和供给量都远远超过东部。所以这一点上会重构我们的经济跟产业格局,现在已经看到很多东部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到中西部去。
中国实现这么艰巨的目标到底有哪些途径?首先从四类很重要的角色来看:一个是政府部门,分为中央和地方。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就是行业法律法规的实施,比如在建筑行业,整个建筑上下游占中国碳排放的比例是51%,这个比例是很惊人的。但是其中只有1%是建筑本身、28%是上游建筑材料、还有22%是下游运营。所以如果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是实现低碳,它只能看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里面的上下游如何去拉通,取决于政府对这个行业的立法、衡量以及标准的确立,这非常关键。否则企业越绿色成本越高,企业越难生存下去。
在地方政府层面,我们看到有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提出了双碳目标,但还是比较虚的。地方在应对目标的时候,不只是做减法、怎么样去减排,还有就是如何做加法,不同的产业格局如何调整、升级,在绿色经济里面还有非常多的新兴产业,地方政府怎样去培养新兴产业,这也是有很多空间的。
第二个很重要的玩家是企业。从今年开始,很多企业纷纷提出了减碳目标,但是我们实话实说现在大都是政治口号,比较空,也没有提出碳基线是怎么衡量的,而且有一些目标我们看了以后不知道是不是合适。刚才郑院长也谈到碳目标不需要不切实际的去提,因为碳成本放在这边,有它成本的边际效应。所以企业科学评估碳的界限,在这个基础上按照成本边际效应制定合理的目标,是比较重要的。关于减排举措,不同的减排举措成本相差非常大,那么我们首先从成本最低的减排举措开始,也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其实企业里面也有很多增量,很多加法的空间,无论是运营还是新业务,其实是有很多孵化增长的空间。第三是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在这里面绿色金融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赋能角色;第四是个人,我一会来谈。
下面我举个城市的例子来分享BCG协助政府时一些看法。我们在帮助国内某城市管理最好的城市之一做减排项目时发现,首先很多地方政府存在对双碳、减碳的认识模糊,到底谁来主管、推行,怎么衡量,认识不够到位和统一。第二是减碳方案中碳如何去核算也很模糊,比如这个例子中的区政府是没有城市的能源消耗数据,所以最基本的能源消耗数据是不可得,那么我们怎么在数据不可得、不完整、不统一的情况下进行精细化的考量,也是很大的挑战。第三是政府推进双碳时的成本,尤其是高耗能产业的流失,制造业的外迁,带来对GDP的冲击。所有的城市都需要发展,否则是没有可持续动力的。那么如何在减碳背景下进行增长,也是城市进行减碳面临的困难。
最后一点,我特别想谈一下国内的公众对于减碳的认识,这与西方非常不一样。由于西方是实现的自然碳达峰,所以国外的双碳是自下而上推动的,来自民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由消费者通过是否买单去推动企业。而国内目前还没有到自然达峰的阶段,所以国内提出的3060完全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压力来推动,国内的公众还没有准备好。我们在去做调研的时候发现,公众并不愿意为此付出溢价或承担不便利,这也是我们现在国内进行双碳的难点和挑战之一。
我们在帮城市去做双碳规划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城市的双碳方案不一样,比如说以服务业为主的超一流城市和工业型城市的减碳方略非常不一样。因此要因地制宜,制定各个城市绿色发展的定位。
下面就是我们绿色发展战略定位的五个重要举措:一是碳基线,在很多数据模糊且口径不统一的情况下,我们建议通过终端用能部门构建出减碳基线,这里面是有大量的数据的清理、收集和整理过程的;二是目标设定,所有的碳举措都有成本,那么到底不同的成本之间如何优先进行组合?我们会在这里面设置不同的场景,按照不同的场景来计算减碳成本,最后选出最划算、适合目前发展阶段的减碳方案,而不用过于激进地提出政治性的减碳目标,还是要从城市实际出发。但是实际很重要,要建立在我们精确计算了不同场景的成本的情况下去进行的。
下面这三块是政府会比较兴奋的地方,除了减法和成本,怎么去看增量?首先是本地产业如何升级,绿色产业的研判,这块有非常多的机会,尤其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流城市有很多绿色产业机会。
为了培养这些新的低碳、绿色企业、绿色服务业,政策到底该怎样去支撑,如何去打造亮点项目?我们在帮一线城市去做规划时有四个很重要的保证工具:一是减碳量化工具;二是减碳实施路线图,减碳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又涉及的部门非常多,所以怎样进行变革的管理实施路线图也非常关键;三是组织及管控制度,以保证长期的实施;四是绿色动员推广,怎么样去动员民众,没有民众和企业的配合,政府单方面的去推双碳难度还比较大。
在城市、政府层面,其实是有非常多的绿色经济的加法,里面最核心的就是绿色智造,包括清洁能源节能制备的制造,也包括绿色科技的应用,氢能、生物质能、光伏技术、储能,也包括绿色的专业服务,这块目前也是非常缺乏的。
中国在这个阶段花了这么大的决心、这么大的成本去推双碳,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要掌握这个时代的话语权和标准权。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标准都是由西方制定的,虽然我们的企业规模已经足够大,但是标准还是在别人的手里。现在全球进入低碳发展阶段,我们能不能通过这些政府、企业,包括这些服务行业共同的努力,打造可以被世界认可的,然后推广世界的中国标准,绿色服务业也在里面扮演很重要的作用。
除了绿色经济以外,还有两个也很绿色的行业,而且也正好是高精尖的,适合一线城市去思考的,包括这种智能经济、数字经济。盘子还是比较大的,地方政府在里面增量还是颇有空间的。
刚简短讲了政府的案例,下面再跟大家分享我们如何协助企业去做低碳,基本上是四方面工作:第一是碳排查,企业范围1、范围2的活动比较容易梳理,范围3是很难的,就是我们刚才谈到上下游(建筑28%和22%)怎么去衡量,需要花比较大的精力。但是国外很多的企业一般公布的都是范围3,要把上下游都公布出来;第二是低碳商业策略。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低碳产品、合作伙伴和投资等,这和增量相关;第三是气候友好型的运营,范围1、范围2主要是碳减排举措,范围3方面优化可持续的供应链等;最后就是财务披露方案和低碳策略的制定。
展开谈一下碳减排举措,一般包括包括需求管理、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燃料替换、氢能、碳捕捉六方面。
前面谈到我们在全球做了将近1000个跟减碳相关的项目,其中600个是跟碳减排直接相关的。在这600多个项目中,我们总结出来了200多个,经过在600多个项目上验证的碳举措的数据库,就是按照前面六大类碳举措的技术数据、成熟度、经济效益评估,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数据库。所以在帮企业去做碳减排项目时,很多时候是要把这些成熟的数据库跟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
这是我们结合出来的一个实际例子:在范围一、范围二,就是跟企业运营直接相关的这一部分的碳排活动中,不同的减排举措成本不一,所以我们按照成本、造成的减碳数量去排序,从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举措开始去实施。通过这种碳清单和碳基准排查,技术搜索、举措可行性的评估,做出最佳减排路径,包括时间规划、资本投入、合作创新战略等等。这是我们在企业范围一、二里面很重要的产出。在范围三部分,涉及到上下游之间如何衡量,包括采购、产品开发、运营到客户拓展等环节,就需要把你所有上下游相关行为,包括客户纳入进来,邀请他们进入到减排过程中。
范围三排放的减排方案主要有五大举措:邀请供应商参与减排、改变采购战略、重新设计产品和服务、调整运营政策、邀请客户参与减排。第一和第五很相似,就是邀请客户进入减排。中间就是采购战略怎么调整,产品跟服务要进行重新设计,运营政策也要进行调整。所以范围三的减排涉及种类非常多,很多客户比如苹果涉及的上下游的企业非常多。所以这块就非常好,提高了上下游整体透明度,我们也会标出减排的成本曲线,按照此去推行。
我刚才谈到有很多的增量。其实我们也帮着很多的投资机构最近几年在排查。这两年不只是中国,自从中国去年9月份提出来之后,印度也把减碳作为头等大事,确实已经变成了一个极大热点。基本上绿色经济有七大投资热点: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的管理技术、光伏一体化、智慧的车路协同、绿色消费科技,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我们看到有非常多的资金涌入。
前面讲了实现双碳的压力和问题,也通过我们和政府、企业的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思考。总结一下,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挑战会很大、成本非常高,但是巨大的挑战后面代表着中国对整个世界经济未来走向的一个判断,在全球进入后疫情时代的时候,低碳发展会成为一个主线,不只是政治意义上、也是环境、经济意义上的,希望中国和企业抓住这个机会。中国碳排目前占全球的24%,排名第一,第二是美国,占12%。所以国内如果能够实现75-85%的减排,对全球的贡献是巨大的,同时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国家安全也有很大的影响,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度也会降低80%。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它对我们的GDP形成一个2-3个点的上升空间。
最后祝愿我们的企业在新的发展状态中蓬勃成长,谢谢大家。